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风(二)

西藏

  格桑花般美丽的藏族传统体育

  姚永刚

  西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迷人风采的民族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西藏各族人民创造并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作出了宝贵贡献。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已难以满足当地人民日益增长的身心健康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体育也开始其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体育全球化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押加,又称大象拔河,藏语叫“浪波聂孜”,意为大象颈部技能。在藏区这一项目最普及,故称之为藏式拔河。押加这项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是在西藏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民族生活习俗基础上产生的,并以独特的形式世代相传,深受广大藏族群众的喜爱,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得以保存和发展。

  射弩这一民间体育活动,比赛的姿势有立势、跪势两种,两种姿势都不准使用附加物,射弩比赛运动员必须穿着本民族服饰是射弩比赛的一大亮点。射弩在西藏地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民族式摔跤,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因时因地因习俗形成的,每逢年节及重大喜庆日,许多地区都要举行摔跤比赛,西藏的民族式特色摔跤为北嘎。

  马术运动,是我国众多民族喜爱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由于各地民族习惯不同,赛马项目与形式也各有千秋,藏族的马术就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

  民族健身操,舞蹈中有体育,体育中有舞蹈。用大众耳熟能详的民族音乐将民族舞蹈健身动作流畅地串联起来,在美妙的乐曲和优美的舞蹈中达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目的。西藏地区的民族健身舞明显的别具一格。

  新疆

  “姑娘追”,追出民族体育璀璨花朵

  李琼

  “跑马拾哈达”是全国和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之一。新疆少数民族的马上运动项目中有“马上拾银”,即骑马者在奔驰的过程中,拾起地上预先放置的实物。

  “跑马拾哈达”曾在新疆巴音郭楞、博尔塔拉、哈密等地区广为流传。由于哈密地区的少数民族有其深厚的马上功夫,骑术高超,学习推广非常容易,于是很快就在哈密各县、市、乡、场普及推广起来。特别是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在历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中,都把跑马拾哈达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深爱农牧民欢迎。

  “跑马拾哈达”比赛是在平坦的草地上进行,场地呈长方形,长250米,宽50米。连接场地两条端线的中点画一条直线,并以此为基准,设一条宽度为1.5米的主跑道。比赛分团体赛和个人赛,采用两轮制,以记分、计时计算成绩。比赛限定时间为12秒,每超过1秒扣0.5分。每轮拾一条哈达得1分,拾起的哈达脱手落地不得分,运动员落马得零分。拾哈达时马匹偏离主跑道线不扣分,拾哈达只限于用手,不得借助任何器械,违者取消其比赛资格。按参赛队员两轮比赛得分之合评定团体和个人名次,得分多者名次列前,如有两名以上得分相等者,按时间评定名次,用时少者列前,如仍有相等者,则以马匹的负重和马匹的高矮来评定名次,负重重者名次列前,马匹高者名次列前。

  目前,新疆已发掘整理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有136个,其中速度赛马、赛走马、赛骆驼、民族式摔跤、刁羊等项目被列为新疆民族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而其中,“姑娘追”这一项目,可谓万人瞩目。 

  “姑娘追”民族体育传统项目在第一届、第三届、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新疆第一届、第五届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就列为表演项目,受到观众的喜爱。

  “姑娘追”,哈萨克语称“克孜库瓦尔”,是哈萨克民族所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风趣热闹,具有独特的哈萨克游牧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在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昌吉、哈密、克拉玛依乌尔禾乡、小拐乡地区广为流行。关于“姑娘追”,哈萨克族民间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一只白天鹅化为女子,和一位猎人结为夫妻,成为哈萨克族人的始祖。他俩结婚那天,骑着两匹白色的骏马,像白天鹅一样飞来飞去,互相追逐,这便是“姑娘追”最早由来的传说。

  “姑娘追”举行之前,首先由男方向女方发出邀请。规定好折返点距离(一般为2至3公里),去时小伙子与姑娘并肩缓跑,这时小伙子向姑娘开玩笑也好,表白爱慕也罢,姑娘一直会不动声色,显得很大度。但是回来的路上二人要跑马比赛,姑娘一旦追上小伙子,定会让他出丑。特别是那些玩笑过分、出口不逊的小伙子,肩背上定会留下姑娘愤怒的鞭痕。而对一见倾心、感觉不错的小伙子,姑娘则会手下留情,鞭子只在头顶旋舞,不会重重落在小伙身上。有些伶俐的姑娘不仅不让小伙子难堪,而且还会用马鞭抽打他的马臀,暗中帮助他不被追上。为了助兴,中年男女也会参加姑娘追,但年龄差别不宜太大。

  一直以来,“姑娘追”民族体育项目是人们的文化娱乐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而产生,并以自娱自乐、消遣和游戏的方式出现。

  甘肃

  陇原儿女的体育神话

  王燕文/图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为了迎接今年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到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保安族的青年们近日来马不停蹄地进行挖掘、整理,表演其民族体育瑰宝——《夺腰刀》的故事。

  “高高的积石山,山顶上映彩霞,我可爱的家乡流传着夺腰刀的美丽神话”,优美的旋律、翩翩的舞姿、丰富的民族体育内涵无不体现着西北特有少数民族的剽悍与机智。

  保安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6万,居住在滔滔黄河岸边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在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以坚韧的信念和不轻言苦的性格与苦难抗衡,由此练就了强健筋骨和善良的品质。其中根植于民间沃土的,流传已有500多年的民间体育——夺腰刀、拔棍等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全国首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世界推广。

  在当地,腰刀一直是保安族人的防身工具和随身佩带的饰品,在每天闲暇劳作之余,小伙子们常三五成群地凑在一起,互相摆开架势,比赛抢夺对方的腰刀,当然这也少不了多情善良的姑娘们,她们或拍手加油或窃窃偷笑,如果哪个小伙子获胜,姑娘们就会对他高看一眼,倍加关注,而小伙子如果看上了其中一个姑娘,就会把“战利品”赠予心爱的人,腰刀就自然成为红娘了。

  就民族体育传承与发扬,甘肃省体育局副局长石生泰介绍说,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内容丰富,有很高的技巧性、趣味性与益智性,为了把这些民族体育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近年来我们在民族地区做了大量的抢救工作,在当地中小学校中广泛开展这些项目,在有条件的县、乡进行传统民族体育的辅导员培训班,组织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如积石山县、东乡县充分利用当地体育资源,突出特色,大力发展民族品牌赛事,从单一的夺腰刀、拔棍延伸到了赛马、摔跤等10多个比赛,为在民族地区全面开展全民健身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内蒙古

  体育是草原人民的挚爱

  任悦

  内蒙古自古是我国北方多民族生息繁衍的重要舞台,以蒙古族为主体的独特的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孕育了大量富有特色的体育活动,形成了传统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多年来,在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和体育部门的重视下,赛马、赛驼、搏克、布鲁、蒙古象棋、安代健身舞、沙力布尔摔跤、抢枢、驼球、曲棍球等一大批具有民族传统的体育健身项目得到了挖掘、整理、传承和推广。其中,影响最广、也最具民族特色的仍属蒙古族那达慕活动中所推崇的“男儿三艺”项目,即赛马、摔跤和射箭。

  马术——在传承中做强做大

  围绕“马”这一品牌,内蒙古近年来积极开展了全区走马速度赛马暨蒙古马耐力赛、800蒙古马“阿吉乃”大赛,大力推广包括马术运动在内的全区“男儿三艺”大赛等活动,连续十多年举办内蒙古国际马术比赛。通辽市的“8.18赛马节”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渐成规模并带动了当地马产业的发展。2014年,首届内蒙古自治区马术节在呼和浩特市成功举办,大量的亲民活动,让城市的人们更多了对马的了解。在采访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局长谭景峰时,他说,大力发展马术运动对内蒙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蒙古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是蒙古族民族精神的体现,我们要以民族文化的传承者身份做好传统马术运动的继承和发展工作,让草原重展马背风采。

  搏克——在发展中逐渐职业化

  搏克,即蒙古族摔跤,一直是蒙古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内容,在内蒙古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至今仍深受喜爱。随着现代体育、生活方式转变,蒙古族在传承搏克的发展中也曾遇到过困境。为了使搏克运动从民间走向正式比赛,各界体育人士对传统的蒙古族摔跤进行了大胆改革,制定了新的竞赛规则,增设了团体赛、个人赛、表演赛,最终,搏克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与此同时,在那达慕大会上,内蒙古还增设了女子搏克项目,推广女子搏克。2006年,搏克被列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搏克运动。2012年6月,经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和内蒙古自治区体育总会批准,内蒙古职业搏克竞赛联合会在呼和浩特成立,旨在推动搏克运动经常化、竞赛专业化、制度正规化、观赏娱乐化。

  射箭——期待走得更远

  蒙古族的射箭比赛分骑射和静射。骑射,指射手身穿窄袖短袍、身背弓箭,策马到起跑线,令发后射手起路,抽弓搭箭,瞄准射靶。静射一般规定比赛时射手立于固定地点发射。时至今日,骑射已演变为今天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赛场中的跑马射箭项目。

  射箭是内蒙古的传统体育项目,曾经在国内外叱咤箭坛。以赵连璧、陈普光为代表的内蒙古射箭男队,在第三届全国运动会上夺得男子团体冠军和个人冠军。内蒙古还先后涌现出一批优秀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获得冠军,打破全国纪录。2015年2月,内蒙古与蒙古国射箭协会就加强双方在射箭项目上的交流合作达成共识,共同促进射箭项目的发展。

  此外,近两年来,在各级体育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哈日耙(传统射箭)比赛、民族传统射箭国际邀请赛、哈萨尔国际传统射箭节等各类群众参与性的传统射箭比赛在内蒙古各地广泛展开。在传承与交流中,草原上的人们在努力让射箭项目走得更远。

  吉林

  民族体育之花绽放延边大地

  本报兼职记者  李峰

  每在元宵、端午、中秋、国庆及延边的九三州庆日等节日到来之际,你会看到,广场上、大树下、稻田头、山脚下,人群中簇拥着跳板、秋千表演者和摔跤手,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朝鲜族民众,绽放着张张笑脸,随着跳板选手的高高跃起和眼花缭乱的动作、伴着秋千选手飞天般的触铃脆响、眼见着角斗士们舞臂弄腿,不时爆发出阵阵惊呼。在观众的惊呼声中,你能听出快乐和喜悦,你能感受出丰收的喜庆。这就是活跃在吉林省延边朝鲜自治州的民族体育。它们像花儿一样遍布在长白山脚下,永久盛开,长开不败,活跃和丰富着朝鲜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能歌善舞的朝鲜族人民

  喜爱的民族体育项目主要有——

  跳板,参加者多为女子,比赛进行时以2至4人为一组,分别站在一块长约5米的跷跷板两端,它有“抽线”和“表演”两种。“抽线”在跷跷板两端各置一团线,抽出线头系于比赛者的脚踝上,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比赛者弹跳时所抽出的线的长度、高度,来判定胜负。“表演”则有自选动作和规定动作两种,主要根据比赛者的跳动动作难度和姿势进行评分。

  荡秋千也叫“打秋千”,是朝鲜族传统体育项目,尤其受到妇女们的喜爱,并经常进行该项目的比赛。比赛时评定优胜者有几种方法:一种是以秋千架前方高树上的树叶或花朵为目标,用脚碰着或咬掉树叶(花朵)者为胜;一种是在踏板底下挂一根长绳,测量秋千荡起的高度,高者为胜;还有一种是在秋千架前方竖两根树杆,杆上横拉一根系有铃铛的绳子,荡秋千者以碰铃次数多少决定胜负。

  素有“摔跤之乡”之称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具有悠久的摔跤历史。每逢端午节或中秋节,四方摔跤手云集,争夺锦标,人们常选一头肥壮的黄牛作为奖品给优胜者。比赛时,双方穿上特制的服装,右腿上扎一束白色的带子,各自将左手套进对方的带里,右手抓住对方的腰带,裁判一声令下,双方同时立起,比高低,经过多局较量,获胜者牵着黄牛在锣鼓声中绕场一周。

  目前,秋千、朝鲜族摔跤已经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跳板列入了表演项目。同时,秋千和跳板也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朝鲜族传统体育不仅仅是单纯的体育竞技项目,更深刻地融汇着朝鲜族传统文化的底蕴,浓缩了朝鲜族不屈不挠、勇敢向上的民族精神。为使民族体育之花常开不谢,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2011年1月14日通过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保护和发展朝鲜族传统体育条例》。对朝鲜族传统体育在政策措施、体制机制、政府投入、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普及规范、竞赛提高、活动开展等方面给予了明确保障。

-->